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COVID-19 Pandemic LA - 返台隔離日記 -1

4/4 凌晨飛機,抵達了從來沒看過如此空曠的LAX,在長榮櫃台Check in 的時候,也有人會量體溫。一直覺得安檢的地方可能最高風險,但不知道安檢到底防護裝備可不可以不用脫下來,跟以前排到沒完沒了的狀況相比,現在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全都是亞洲臉孔,大概都是等著跑回家避難。最後安檢前戴了Goggle,、口罩以及手套,Goggle被要求脫下,現場有人已經穿了防護衣但被要求脫下,所以安檢前還是先不要穿防護衣或雨衣。結束安檢趕快到旁邊重新消毒一遍再繼續走。

入安檢後,看看周圍就是長榮、華航以及大韓航空的旅客,每個人都層層保護,看大家這樣我最後也沒有再套上雨衣,直接就上飛機了,一上去大家也是各自拿出酒精狂噴座位,我有自備disinfected wipes,自己擦過一回求安心。飛機大概三四成滿而已,長榮沒有讓大家選座位,我們的座位是分配得挺分散的,我也一直觀察有沒有人咳嗽(雖然我自己喉嚨痛很久),機上空服員也是全副武裝,感覺大家都如此十萬戒備,我反而心情稍為放鬆一點,在機上吃了東西也喝了水,還上了廁所。

4/5 早上5點抵達台灣,會先通過CDC建立的檢疫登錄區,近期從境外返台的民眾都需要先登錄然後回去自我隔離14天,不過沒想到登錄必須要有台灣手機號碼,沒有的只能現場辦理,現場有亞太跟台灣之星臨時櫃台可辦理,但是只有亞太可以刷卡,所以花了大概一小時處理這件事。最後我自己通報有喉嚨痛,被帶去跟其他有症狀的人在機場做檢驗,雖然台灣大家很愛戴口罩,但人跟人之間距離有點拉不開,一路去檢驗的情緒還是很緊繃,大家被帶到一個臨時檢驗所,輪流進去,我是喉嚨檢測,最後前前後後大概兩小時多結束在機場的檢驗流程。在這裡不得不覺得台灣政府對於機場檢驗做得很完善,免費的檢驗+免費的防疫計程車+免費隔離所+三餐。

防疫計程車把你載到集中隔離所(某營區)後,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會把你帶到有衛浴還有洗衣機的房間,大概住一晚,隔天下午會知道結果。房間設備簡單齊全,有一個籃子裡面有吹風機、泡麵、牙刷牙膏、鋼杯、衛生紙以及茶包等等,一進去法上可以洗衣服超方便。工作人員送你進房時會要求你加入Line群組,上午、下午各用桌上的體溫計在群組內報備一次體溫,還會有大聲公廣播送餐點跟收垃圾時間。三餐都定時有人送到門口,聽到廣播表示可以開門後取餐,餐點都是熟悉的台灣便當菜色(而且雙主菜),在隔離所完全不能踏出房門,不過環境蠻舒適的,不到九點就睡著。隔天下午得知整棟都可以離開,工作人員依然是小心翼翼地全副武裝送大家出去,不過每個人還是要繼續回去(搭防疫專車或親友接送)自我隔離到14天期滿,在國外難以求診的狀況下,真心覺得有免費檢驗跟住宿真的是台灣人的幸福。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la la land: A film for LA 一部獻給LA的電影,還有所有在這座城市做夢的人。

最近看了很多電影,包括因為獲獎無數大熱門的la la land. 看過很多影評,也有人先告知劇情不怎麼樣,但因為知道是音樂電影,本來我並沒有對電影劇情抱著太大的期待,結果la la land卻成為今年讓我在戲院裡熱淚盈匡的電影之一。我都自己忍不住訝異,況且劇情真的就是愛情、面包與夢想,並不是多有創新。後來仔細想想,這部從頭到尾在LA以及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徹徹底底地跟我這個在LA打拼兩年的人產生許多共鳴,所以才會深刻地被觸動到吧。

音樂+視覺200分
首先,主打音樂電影的la la land 音樂配得很好也都很好聽,不過的確這部電影並不是那麼純音樂劇的感覺,跟悲慘世界or Mamamia 相比歌唱部分其實並不算多,有些人甚至覺得唱歌來得突然。但整體而言,電影中的音樂還是擁有能讓人沈浸其中,並在散場後仍會跟著哼唱的魔力。

相信很多人驚艷於Ryan Gosling跟Emma Stone在裡面能歌善舞(對好萊塢明星應該不算什麼,但台灣應該很難找到又唱又跳還會彈琴的明星...)。不過也有不少影評批評演員不如專業的會唱,個人的確是覺得聽得出來有小缺陷(尤其Ryan部分),後來看幕後花絮說都是現場收音,反而讓我覺得略為缺陷更有真實感。

再來提到電影的畫面,邊看邊覺得根本直接幫我搬給攝影最佳攝影好嗎,LA何時這麼美!這是我認識的LA嗎?想必導演真的認真選過場景,裡面從天文館到街道,濃烈的攝影風格,把LA拍得跟歐洲的街道一樣,我不禁擔心又有多少人被裡面的景色騙來LA追夢...整部電影的視覺風格包括美術服裝,都帶著復古意味,但時間設定卻又是現代,可能一方面是導演致敬老電影的表現以及對老好萊塢的緬懷(Emma Stone每件洋裝我都想買來穿)

整部電影運用了特效,包括天文館裡面兩人隨著音樂在星空跳舞,還有Emma Stone 沖進戲院在放映機的光照下與男主角相識的場景,都是既復古又浪漫。後來看到很多人討論導演是如何在電影中向各個經典電影致敬: 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83277

在剪接部分,有成份很多的蒙太奇手法,許多人可能會不習慣而覺得頭暈目眩,的確有點打擾到情節的進行,不過最後夢境般的場景我是很喜歡。而正因為這是電影,有寫實有夢幻才是我覺得一部電影該呈現的。寫實的部分讓你融入,夢幻的場景讓你體會現實中沒有的部分,這不就是"電影"嗎?

電影與所有LA人的共鳴:
瘋狂塞車, 車被拖吊, 擠滿人的餐廳, 不管一年四季都穿短袖的人們, 那些有點斑駁又充滿塗鴉街道, Warner Brother studios還有無數著抱著演藝夢的人們。我們知道有多少抱著夢的人為了生計在各個地方奮鬥著,有的在餐館打工,有的像Emma在Studio裡面的咖啡廳當barista,每天憧憬地望著走進來的大明星,下一秒卻又在audition被羞辱。在電影院開場跟結束都有人大鼓掌,我想LA的人們都知道這是一部獻給他們的電影吧。

在好萊塢,娛樂在乎更多的是廣度而不是深度,因此在LA更多人談論的是film business 不是 film art,你必須知道像Sebastian 一樣的自詡為serious musician 的人可能真的會在這個城市餓死的。

夢想與信仰
電影如此打中人心,不外乎就是講述了一段有愛情有夢想的故事,說來陳腔濫調,但卻也是大家在LA這個城市共同在追尋的。

電影很美,美得讓人忘記LA塞車的痛苦,忘卻付帳單的煩惱,此外,也讓人重新想起來心中一直在做的夢,還有更重要的是,那些過程中曾經有過的遺憾。

或許2小時的電影給我們的,只是一時之間抽離現實,多數的我們隔天照樣煩惱房租和繳稅,但這世界還是需要多一點這樣的電影,因為現實是如此的殘忍與艱困,我們只能許願常常出現一座la la land 讓我們能夠喘口氣,重新撿回心中僅存的美麗幻想。

看完電影後跑去天文館Griffith Observatory 拍夜景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EDC (ELECTRIC DAISY CARNIVAL) 初體驗 Las vagas

終於在今年參與人生第一場EDC了!

EDC 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大型電音嘉年華,今年剛好是20週年,因此下定決心跟一群熱愛EDM (Electric Dance Music )的朋友一起參加人生第一次的電音嘉年華。原本就目標參與美國的大型音樂節,但許多明星會去參加的Coachella 沒有跟到,再加上還沒心理準備睡帳棚,就決定跟可以住Vegas的EDC團去Rave一下。



美國大型音樂節票通常都所費不貲:EDC三日通行證 300多美金,不能選購單日,Coachella 則是連辦兩個週末,可以選week1, week 2 有賣單日票好像也是300多美金。更怕的是都是半年前就開放購票,通常很快就搶購一空sold out...所以咬著牙就訂了一般三日票(VIP package還早就sold out,到底有多瘋狂!)

除了要搶票,還要搶shuttle的票,Shuttle就是從vegas主街到達會場(會場在外郊的一個舉辦賽車的stadium)真的是什麼票都又貴又要搶...

住宿的話,Vegas的飯店很多,但遇到特殊活動還是要早點訂。我們訂的是Mirage的suite,預計十一個人擠兩間,想說反正參加EDC就是注定不用睡了。看了一下這次的Lineup 超豪華,當紅的Alesso, Chainsmokers, Zedd, Alison Wonderland...通通都在名單上,我個人都是聽比較主流的比較膚淺所以這樣就滿足了哈哈

半年前訂的票,就這樣一直等一直等,途中很緊張還一直去check到底有沒有寄丟,因為美國的郵政系統太讓人擔憂。終於在六月初快要出發前收到主辦單位的票了!很用心地給了一個美麗的盒子,第一次看到這個真的很興奮,盒子裡面有各種指南, 貼紙, 還有最重要的"票",是一個手環,這手環就是讓你戴在手上的三日通行證(完全省去喝太醉票弄丟或是不見得困擾),由於我最後一天要把票賣掉,所以朋友便教導我不要讓手環繫得太緊,比較好拿出來(門口真的都會有在等黃牛票的)

很浮誇的ticket package 還有寫了EDC的故事...

這次去Vegas來回都是搭巴士,大約25元左右,雖然很累也不是很舒適,但算是經濟實惠。週五早上五點起床去搭巴士,結果本來要在車上睡的我,卻一直這周遭吵醒,還有個白人男子突然開始彈吉他...shuttle雖然便宜且好訂,但為了儲備體力,大家可以提早開車來或是提早訂飛機(機票也超快就沒的)。

終於到飯店以後,整理一下梳妝打扮後就準備出發,下午四五點就可以準備排隊做Shuttle到會場了。EDC的dresscode就是Rave 裝扮,大家可以估狗EDC what to wear 就可以知道了,Rave專指電音派對,如果之後要去Rave(銳舞)派對千萬別穿一般夜店裝扮,那就完完全全穿錯了!

Rave銳舞是來源是年輕人的地下派對,自己搬音響還有DJ台就開始派對跳舞。因此,Rave是球鞋and帆布鞋為主,千萬不要穿高跟鞋,跟夜店不一樣。標準打扮的秘訣就是螢光螢光再螢光,以及鮮豔在鮮豔,還有一堆花花花。女生就是蓬蓬的Tutu裙子還有像長毛泡泡襪的一種襪套,也可以帶上有鮮豔顏色的假髮。

因為在Vegas是沙漠,男生可以半裸,當然女生也可以。聽說Nike也有出底部裝了小燈會閃爍的球鞋(還有USB孔充電)

後來在EDC上面看到一個穿這種襪套的女生隨著音樂shuffle(中文好像叫鬼步)就覺得好好看喔,原來是要這樣搭配的。總之各種花花綠綠,大部分都是DIY製作喔,除了標準打扮,還有很多角色扮演的,多是動漫的角色,最奇妙的是常看到神奇寶貝,後來我朋友跟我說,動漫很多主題曲都是EDM所以喜歡動漫EDM的很多也會來參加,他們的文化是有共通性的(大家一定覺得清涼女子跟宅男竟然可以撞場所lol)。

EDC很大的重點就是穿著打扮,每個人都是花盡心思的打扮自己,還有許多跟朋友三五成群的都會舉牌子,像是什麼Make America Gay again 拿著彩虹旗之類的同志團體(川普哭哭)很多人都會有團體dresscode互相搭配,非常有趣。


除了穿著打扮,Rave還有個文化,叫做PLUR,這要追朔到Rave的精神主張:

(來自WIKI) 
銳舞的精神主張:PLUR。所謂PLUR是以下幾個字的大楷簡寫:Peace(和平)、Love(愛)、Unity(團結)和Respect(尊重),其精神和60年代的嬉皮士相類。銳舞派對的原意是追尋一個友愛,沒有歧視爭鬥的世界。很可惜不論是巫教祭典、嬉皮士還是銳舞派對,迷幻藥物都佔著一席之地。

在EDC每特人手上都套著一大堆串珠珠手環,這種手環叫Kandi or beads,多是自己製作(就是小時候的串珠珠)也能用買的(Etsy上很多),可以隨意串字或是設計造型,小時候玩的串珠珠被發揮到另一種層次也是很妙。



我沒有準備卻也收到兩條,上面就是Peace, wonderland之類的字眼。通常參加EDC的人都會帶著一大堆去那邊跟人交換,類似一種Share love的概念。而交換也是有自己的方式,類似一種儀式,就是兩邊先比Peace然後合起來比愛心,最後握著對方,把手鍊傳過去(直接看下面影片)


最後許多人都會帶上的就是Camelbak,就是像小背包的水袋,直接連著一根吸管,讓你邊跳舞邊補充水分,省去拿著寶特瓶的困擾!會場內有很多加水站,我覺得用Camelbak不只是方便還很環保。Vegas沙漠真的一下就口乾舌燥,水真的很重要。




除了這些也會有人帶圍巾圍在脖子上,甚至遮住口鼻,除了耍酷之外,還可以擋風沙,因為從shuttle下車以後會走一小段沙漠之路到會場(不過也只有那段有點風沙)



除了camelbak另一個配備也可以考慮的就是walkie talkie 因為在萬人會場內,手機等於是沒有用,我們這次沒有準備對講機,第一晚就在到處找人跟等人的雜事處理中度過,超級掃興!最後大家決定約一個定點跟時間集合,然後就各自去舞台玩了。

記得剛抵達會場的時候真的被震撼到,主班單位把會場真的變成一個wonderland,有各種形狀的舞台還有遊樂設施,五光十色,非常炫麗,真的就是一座迷幻樂園,晚上施放的煙火也是不惜成本,超美麗!回去看網路的空拍圖也超美。美國真的是EDM的歷史悠久,有許多鐵粉,如果你想要在EDC來個電音婚禮,其實並不稀有,可以跟主辦單位申請,網路也可以看到許多在EDC結婚的照片。





可能有些人對EDC有不好的印象,因為穿著清涼+嗑藥,的確不可否認其中的負面因子,加上嗑藥也是Rave文化之一,就算主辦單位嚴防,也還是會有人吃諸如molly的藥,地上也隨時都有已經倒下的人。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你是可以選擇要怎麼享受這個Festival的,雖然到凌晨三點,身體已經累癱,我就是喝了兩罐redbull,照樣還是可以很high。大概近幾年DJ在主流音樂圈非常熱門,近年來亞洲EDM越來越普及,除了本來就很愛EDM的日本之外,中國竟然開了個以EDM為主的音樂節目“蓋世音雄”以後亞洲應該也會更多DJ feat 歌手的歌曲在排行榜上吧。



而至於連續三天的Carnival活動到底有多累,看一下第一天從飯店到會場的Shuttle上大家的差別就知道了,第一天在車上跟著大唱大叫,第二天全變成補眠的疲態lol


如果說這樣跟著音樂搖頭晃腦的活動跟夜店相比,我還真的比較喜歡EDC的氛圍。在EDC可以看到人們對音樂真正的膜拜還有沈浸,你會看到許多人不顧周圍,盡情地舞動跟shuffle,沒有人會去管他們,沒有夜店常見的裝模作樣與故作姿態,少了亂摸與搭訕,更沒有人會對誰的穿著指指點點,大家只是享受跟狂歡。

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之一,隨著音樂擺動是一件不需要被教育的事情,是存在在每個人基因裡面的。我喜歡看見EDC裡面那種純粹,真正享受音樂的純粹,盡情地跟著節奏舞動的那種慾望,在EDC可以徹底釋放。如果有機會,就算沒有在聽EDM,我還是很推薦大家來一次EDC體會EAT, SLEEP, RAVE and REAPEAT的三天三夜狂歡節。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十年》改變未來,為時未晚

在好萊塢稱霸的美國求學,能夠看到新上映亞洲電影的機會不多,今年特別參與了洛杉磯太平洋電影的志工,得以觀賞影展中的香港電影十年。之前曾在洛杉磯看過華人電影,然而在電影放映之前,除了一些說英語的亞裔以及白人面孔,這是第一次我在觀賞華語片時,周圍坐滿講著廣東話而非普通話的觀眾。

想起之前曾在社群媒體上一些活躍的香港社運人士轉貼電影資訊,大概可以猜到這部電影的爭議性多高。本來還擔心這種明顯以在地文化以及語言為主的電影,對於不是非常了解的外人而言,會有些不好懂,沒想到看完以後,卻讓我深有感觸,直到結束時,臉上還掛著兩行淚。我不只是看到香港人對於香港未來十年的想像,我彷彿也看到了在台灣人身上出現相似的掙扎與困境。

這部去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是由五個年輕導演各自拍攝的《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及《本地蛋》等五個短片集合而成的。從剛上映時就爭議十足,當第一部《浮瓜》結束播映以後,我便了解為什麼會出現在金像獎典禮上沒有藝人願擔任頒獎人,讓主席爾冬陞自己頒的場面。故且不論影像美學,這部電影太赤裸了,對於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有太多直接的控訴和質問。

現場有許多來穿著洛杉磯香港論壇(Hong Kong Forum)的觀眾,感覺他們的政治立場較為鮮明,我幸運的拉住了其中一位在南加大(USC)唸書的香港留學生Cathy,向她詢問了許多關於電影的感想,她對於電影最有感觸的是《本地蛋》以及《自焚者》兩部短片。前者展現出高壓統治的政治氛圍如何深入到一般百姓生活,單單經營一間雜貨店或書店,都不能避免被政權所監控。此段更是與近期銅鑼灣書店的新聞互相呼應。《自焚者》中,更直接延續了雨傘學運所戴起的學運風潮,片中不只是呈現了年輕人對於民主運動的努力也多了對於老一輩(歷經六四者)的描述,當片中開頭在英國領事館自焚者的身份披露時,許多人都落下淚來。誰都沒想到會是一個年邁的婆婆一手撐着枴杖一手電油慢慢走到英國領事館門口,Cathy說:「想都沒有想過原來自焚者只是一個經常到示威現場聲援的老人家,但就正好證明這場抗爭是全民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在留學的這兩年我認識了許多香港或是中國好友,而所有的海外留學生,大概基於同樣漂泊在外的共同點,反而比在亞洲時能夠更為客觀地一起討論各種政治觀點與話題。看完電影以後,我也嘗試的與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聊,但多數是有聽過但沒看過,也有個朋友表示網路發達,真的要找來看,即使對岸再打壓也是找得到的。他透露自己看了一些片段,覺得拍的品質不是好。我追問除了品質以外的感想,他淡淡地說因為香港現在經濟不好,香港人自己沈溺於對過去的緬懷,而中國政府就是那副樣子,能怎麼辦?然後他告訴我他在香港曾因為操著普通話,店員怎麼連搭理都不理他,甚至拍了肩膀也不應,我可以想像這樣的事件在之後的香港只會越來越多。而多數的中國人跟我朋友一樣,都是認為香港人是看不過去中國人富起來,所以忿忿不平。周圍的香港人卻認為自己不是看不過去中國富起來,他們要求的是只是真正的自治,這是當時回歸時的允諾。

我則是對於當權的那一方,如此放任自身國家之內彼此的分歧繼續惡化的態度感到害怕,想到電影裡面不斷抵制則中共政府在國內製造仇恨,混亂的局面才是他們所期望的,而現實中我們都已經看見香港社會的分歧,正在日益的增加,就如同第一部短片《浮瓜》所描述,當權者是最能夠從紛亂中獲利的一方。Cathy自己也坦承雖然在國外結交許多中國大陸的好友,也知道要對事不對人,但往往還是無法將他們與中共政府做完整的切割。在香港金像獎的訪問中,爾冬陞說了一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名言──「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而這部電影從裡到外都傳遞了一種恐懼感,電影裡面有怕失去自我與在地文化的恐懼、對於當權著暴政的無力以及畏懼,電影外從放映被停播的風波到找不到頒獎人的局面,都諷刺地呈現出了對於背後那股力量的恐懼,還有隨之帶來的各種影響。電影裡面所呈現出的吶喊,不知道當權者何時懂得真正的傾聽。

雖然這部電影的創作主旨是對香港十年後做的想像與預言,但在觀影期間我卻忍不住去一直去將裡面的情節與台灣做出各種連結,甚至開始去思考自己對於台灣二十年後的想像。當時發生香港雨傘學運,便有人認為是太陽花學運所催生的,Cathy告訴我他很欣賞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年輕人相繼站出來改變政治氛圍。對於香港年輕人來說,台灣似乎是一種指標,而中共政府也在監看著,台灣的每一步都是牽動者兩岸三地的神經。

而身為台灣人,對於《方言》也特別有感觸,《方言》中預言十年後,普通話將強行在社會各個層面中取代粵語,都令人想起國民政府初來台時,強力實行打壓地方方言的國語政策。兩者皆將語言有優劣地位之分的做法,讓在地文化點點滴滴的消失。另外,電影也點出了另一個議題:英國身為殖民母國所該負起的責任,而這部分在中共政府與香港民眾的衝突之中是常常被忽略的。過去歷史上的殖民時代所帶給各國帶給各自殖民地的影響與責任,是不是應該得到更多國際上的重視,都是蠻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透過電影跟Cathy,我看到的是香港年輕一代對於現況的不滿以及擔憂,他們怕再不改變,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身處在台灣的人,不也是有著十分相像的擔心。從前到現在,一直有許多恐懼製造者針對兩岸問題伺機而動,我只深怕那些擔憂總會在哪一天轉變成巨大的恐懼襲來,如同電影裡面一段對白所描述的:「十幾年學得最多是陰謀論;失去最多,是信任。」

十年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個對香港社會十年後的預言,它更希望的是喚醒大眾對社會的關心。電影最後打上「改變未來,為時未晚」,不只是向香港的民眾的呼喊,也能套用在任何想為自身社會作出改變的人們身上。即使我們都知道這將會是艱深難解的課題,但絕對不能保持冷漠,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地去思考,對於自己以及後代希望有怎樣的未來,因為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創造點燃希望的機會。


想要改變下一個十年,為時未晚。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Beyonce 碧大腿 Formation Tour LA 2016

自從看完這次超級盃中場秀之後,就立刻跑去搶女王Beyonce演唱會的票。像我這個至今不懂美式足球的人每年只期待中場秀,去年是偶爾唱破音但舞臺花俏100分的Katy Perry,還在想說難得50年怎麼找英國樂團coldplay的時候,主辦單位就公告說會along with Beyonce, Bruno Mars....along with...還想說怎麼可能along with Beyonce。結果中場秀碧女王跟Bruno Mars 完全搶走版面,隔天有的媒體根本沒提到coldplay(誰),女王還當場宣布要開始演唱會tour,女王就是女王耶,搶不走她的Spotlight

有了之前在倫敦秒殺的Coldplay演唱會的慘痛經驗,後來搶票我都知道有所謂的先後順序(階級)之分,美國歌手演場會都會跟各種銀行卡合作,規矩就是有那家卡的持有著就第一波可以優先購票選位,害我到處借卡,而且四個人的座位還是分成兩個兩個買才順利搶到。線上選位記得多刷幾次搶好一點的位子,我們選了100左右的位子,大概是stadium的座位區域的前排(舞臺->地板站位->坐著的位子) 接著就等待五月的演唱會~

美國人參加演唱會雖然很隨性,但很多都會特別去配合歌手或該張專輯的風格做打扮前往,到了演唱會當天我跟朋友就一直想要穿什麼。碧昂絲這張Lemonade比較偏street style 演唱會前為了她下載了老公JayZ的Tidal(碧昂絲只限定在Tidal 跟 Apple music 放她的音樂)來聽她的專輯還有看她的專輯影片 (是第二張Visual Album,在講求視覺的世代真的很會行銷) 影片有好多段在停車場的好像鬼片,但延續女王一貫bossy的風格,最後決定就是黑色酷妹為主lol 皮衣加上亮片鞋,後來現場真的一堆皮衣,也有Formation女王戴的大黑帽,更誇張的就是跟女王一樣露出雙腿高叉裝的也有。

演唱會地點在Pasadena的Rosebowl,是一個室外的體育館,平常是舉辦美式足球的。我跟朋友決定在Pasadena downtown吃完飯再過去,因為歐美明星表定6:00入場7:30開始的話,大概快9點歌手本人才會登場,前面是opening act暖場歌手或DJ,通常現場一定有賣酒,所以演場會大概是要營造像趴踢的感覺。我們自以為很聰明的要先吃飯吃到七點再過去,沒想到全世界都跟我們想的一樣,六七點Pasadena downtown 擠滿一看就知道要去演唱會的人,我們把車停在Downtown招了個Uber過去,因為在stadium停車要40 dollars... 沒想到我們又錯估女王的魅力....

結果是八點多我們還塞在交流道上,downtown跟stadium的距離不過9分鐘,但大家都沒有要準時的意思,整個stadium附近的路都是長長的車龍,估計Uber司機也覺得煩,所以下交流道以後趕快把我們丟在路邊要我們跟周圍的人一起用走的過去stadium...後來結束時才發現有Shuttle送大家到downtown(免費)而下午三點在stadium有picnic的活動,如果不想趕場,其實可以選擇提早到,不過我們就座大概快九點,沒多久就開始Formation的音樂(開場),雖然完全錯過暖場,但是我覺得有趕上正式出場就好了。開場音樂一下全場就大歡呼,女王帶著舞群一起唱Let's get in formation,前面兩個胖胖的男生整個大舞動,剛剛的辛勞就通通飛走。




女王這次的演唱會以新專輯Lemonade的歌曲為主,但中間一些經典的歌都還是有表演到,整場演唱會快2小時,看完以後真的深深的覺得------太值得了!首先女王從上一張visual album開始就會拍一堆高質感的影片,這次的舞台中間是賄選轉的長方形大螢幕,噴火,煙火,水池樣樣都有(所以選在室外),而且女王跟其他歌手不一樣的,整個舞台最棒的效果就是她本人。這兩小時像一場完美的秀,女王每次換衣服的時間都是2,3分鐘內,幾乎每首都又唱又跳。不像一般歌手跟著舞群百幾個動作,她每首都跟著起立蹲下又跳又扭,還有整場演唱會都吹著電風扇唱(永遠甩頭髮飄飄)。

中間Love on Top 還突然用清唱的方式,讓大家跟著一起,覺得肺活量實在太好,根本臉不紅氣不喘。這次女王放了她16歲的影片鼓勵大家everything is possible 又放了她跟Jay Z的Home Video (女兒blue ivy好可愛),看完覺得太amazing,看看16歲的女王,不知道她知不知道她會讓自己的career如此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一向大談女性主義還有黑人權力的女王,舞台上沒有男生(只有一個跑過去幫她別麥克風的是男生)從舞者到吉他手全部是女生(七成黑人女性),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人告她另種歧視lol 回家看新聞發現LA場超多明星到場觀賞的,跟Bradley Cooper在同塊地上耶! 女王的表演真的誠意十足,還有她的現場功力完全讓人懾服。

看完演唱會以後,有種回到現實的感覺,一邊跟著搖擺的我發現前面兩位仁兄已經滿頭大汗,一回頭還有個女孩...竟然喝到吐...然後所有人就像殭屍一樣,被工作人員引導去排隊,整個隊伍排到沒有盡頭。好不容易上了shuttle以後,又有人開始放beyonce的歌,總覺得歐美演唱會的性質跟亞洲稍微有點點不一樣,歐美更偏向是跟喜歡的歌手一起同歡,去演唱會是一種娛樂活動,自己會超級enjoy,亞洲比較像是粉絲表達對歌手支持,還有一睹歌手本人的感覺,靜靜地聽完整場演唱會也可以。

回到家打開演唱會錄的影片(歐美都開放錄影),覺得每次演唱會都是前面等待跟後面離場的時候抱怨連連,但歌手本人一出場,立刻智商變30,瘋狂享受被歌手控制,跟著周圍一樣喜愛她的粉絲扭動吼叫,然後怨氣突通通消散,我們老百姓真的很好掌握lol (但前提是歌手也是真的要有本事讓我們怨氣消散啦) 接下來就等Coldplay八月演唱會了,bucket list上還差Bruno Mars了,希望有天可以把list上面的名字通通劃掉。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周星馳的美人魚&無敵是最寂寞

住在LA的好處就是有許多滿足廣大"華人市場"的產物,加上近年來中國留學生移民大增,台灣無緣放映周星馳的“美人魚”,我也順順利利地看上了(很難得的可以讓台灣的朋友羨慕一下)

關於美人魚

整部電影大概一直有種周星馳的作品+色戒的感覺,大家一直議論電影的寓意:環保議題,根本也不算寓意,是很開宗明義的就是在說人類破壞海洋,一開始就放海洋被污染的紀錄片,填海蓋房,所以人於受了傷,想到美人計要報仇,結果女間諜愛上男主,最後人類又無情撲殺,反而遭致自家死傷慘重的故事,當然中間是一路周式的荒謬歡樂。看完後覺得非常滿足,是一部有品質有笑有淚的賀歲片,跟上一部西遊相比,換上了一個歡樂的結尾。

1. 雖然周星馳現在有了雄厚的中資,可以輕易地執導奇幻題材,近幾年中國也在特效上面下足苦功,但電影中幾段動畫讓我實在還是有點點分心(被好萊塢慣壞),有些令人難耐的拙劣感(如同琅琊榜的鴿子)依舊在。

2. 選角上面,一開始看到鄧超,雖然不熟(完全沒看跑男),但我知道星爺是聰明的,鄧超這段時間在中國人氣絕頂,搭配完全素人的女主角(聽說是海選出來的,我羨慕忌妒死她了,才18歲...),還有很多從功夫到現在的甘草班底(這次超多,連張雨崎都回來了)讓雖然不敢撐死忠粉絲但看很多他電影的我,覺得非常欣喜,找這些配角也成為了觀影樂趣。

喔我還很羨慕的人是羅志祥....竟然又有他....但這次因為他八爪魚的關係至少我有笑出來一下(上次西遊那段完全笑不出來)感覺他應該有努力,但我還是希望他不要死命想著學周星馳(因為學的都無法成功)....另外客串的還有徐克....跟吳亦凡,最近為了考量中國年輕人市場,最後或是開頭一定要放個兩三秒的小鮮肉偶像客串一下就對了(完全可有可無的角色)...可惜我上次覺得最好笑的黃勃沒有出現(但有文章和沙悟淨!)。

3. 劇情當然還是周星馳永遠的主題:愛為主以及階級搭上了環保,鄧超演的男主劉軒,是個超級富豪,但其實以前是個白手起家的窮小子,現在他什麼都有,但內心其實非常空虛,最喜歡唱的歌是鄭少秋(鄭少秋在這部電影是個梗)的無敵,歌詞就是無敵~是多麼多麼空虛~整個就是貫穿主角內心!最後跟女主雖然莫名發展得很快,本來害女主差點死掉,最後英雄救美,最後還有個美好結局(雖然發展太快,我也不是很喜歡收尾)但沒關係以賀歲片標準來說,很多快速發展的地方都能接受,重點是有笑有淚就行了。

4.感覺的確這部電影非常政治正確,中國輿論一也大肆討論這電影怎麼黑日本(他們殺海豚啊用殘忍的生化武器殺人等等) 但我比較希望在中國票房這麼好的同時,大家可以先關注一下自己周圍,包括在受到資本主義強烈衝擊下產生的土豪們,真正能像主角一樣最後變成環保鬥士的有幾個。電影經典台詞:如果世界上沒有一絲空氣,一滴水是乾淨的,那麼你掙再多的錢,都是死路一條。電影裡面也好幾次顯露了劉軒以及女二若蘭,想用錢買都得不到東西的時刻(買不到愛, 解決不了塞車lol) 還有環保議題,中國的朋友們可以先多關心一下霾害之類的。

5. 星爺果然是個無敵浪漫派,好煩,我竟然還是對裡面的鄧超動心了好幾次lol,裡面一堆台詞對白是要逼死誰~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分鐘的話 你會做些什麼”
“看着你”

“幾百億的事情我幾秒鐘就決定了,但是你,我想了一個晚上!”


關於周星馳

現在中國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周星馳在電影已經有了地位, 人脈, 各種資源,現在這時機,對他來說就是剛好而已。歷經了一波波的爛片風潮,中國電影業現在常常就是有錢有能力請好團隊,但缺乏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而現在這樣的情況就是需要周星馳這樣的大導演來掌舵。雖然無法跟過去的港式經典相提並論,大時代的變遷,總帶有許多惋惜。

但單以一個導演來說,周星馳仍然是大師。喜劇中有笑有淚,有夢幻也有現實的慘忍與血腥,主角永遠是曾窮苦過的人,總是有顛頗的愛情。當一個導演走出自己風格以後,作品裡面處處是本尊的投射,而對於我們這些長久跟隨的影迷,每一部電影都像是彼此之間的連結。星爺的電影即使不同題材,不同類型,不同演員,我們總是還是在電影中看到他的身影,他對命運,對階級,對愛情的解讀。

永遠記得長江七號來台灣宣傳時,跑去微風廣場的紅毯上等著,終於看星爺向大家點頭經過,好近又好遠的那種感覺。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中國時報與identity

今天中國同學看到朋友在China Times 工作過嚇了一跳,問我那是什麼聽起來好可怕,以為是中國什麼宣揚共產主義的黨報之類,結果只是中國時報。突然覺得很妙,我們這麼習以為常的報紙,現在看起來卻是尷尬不已,中國時報不在中國在台灣,是台灣的報紙,而且還很大。台灣混亂的identity issue 再次從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浮出,總覺得我們這一代要面對的問題真的不是普通的複雜耶,當然這都是累積的,只要前人擺爛後代麻煩就更大。

中國同學很疑惑,不過沒告訴她台灣以前還有選中國小姐,當然那時指稱的中國跟現在的中國不一樣,我想我們這個世代像我都很想問為什麼要吵台獨,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台灣自己就是一個國家啊....但以前的世代應該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吧。

這裏的華人都自稱Chinese American... 華人真的是蠻空泛的詞耶,說真的就是省麻煩吧我想。

謝謝我那些總是稱我為台灣人的中國朋友們

要不要把我的小孩生在冰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