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十年》改變未來,為時未晚

在好萊塢稱霸的美國求學,能夠看到新上映亞洲電影的機會不多,今年特別參與了洛杉磯太平洋電影的志工,得以觀賞影展中的香港電影十年。之前曾在洛杉磯看過華人電影,然而在電影放映之前,除了一些說英語的亞裔以及白人面孔,這是第一次我在觀賞華語片時,周圍坐滿講著廣東話而非普通話的觀眾。

想起之前曾在社群媒體上一些活躍的香港社運人士轉貼電影資訊,大概可以猜到這部電影的爭議性多高。本來還擔心這種明顯以在地文化以及語言為主的電影,對於不是非常了解的外人而言,會有些不好懂,沒想到看完以後,卻讓我深有感觸,直到結束時,臉上還掛著兩行淚。我不只是看到香港人對於香港未來十年的想像,我彷彿也看到了在台灣人身上出現相似的掙扎與困境。

這部去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是由五個年輕導演各自拍攝的《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及《本地蛋》等五個短片集合而成的。從剛上映時就爭議十足,當第一部《浮瓜》結束播映以後,我便了解為什麼會出現在金像獎典禮上沒有藝人願擔任頒獎人,讓主席爾冬陞自己頒的場面。故且不論影像美學,這部電影太赤裸了,對於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有太多直接的控訴和質問。

現場有許多來穿著洛杉磯香港論壇(Hong Kong Forum)的觀眾,感覺他們的政治立場較為鮮明,我幸運的拉住了其中一位在南加大(USC)唸書的香港留學生Cathy,向她詢問了許多關於電影的感想,她對於電影最有感觸的是《本地蛋》以及《自焚者》兩部短片。前者展現出高壓統治的政治氛圍如何深入到一般百姓生活,單單經營一間雜貨店或書店,都不能避免被政權所監控。此段更是與近期銅鑼灣書店的新聞互相呼應。《自焚者》中,更直接延續了雨傘學運所戴起的學運風潮,片中不只是呈現了年輕人對於民主運動的努力也多了對於老一輩(歷經六四者)的描述,當片中開頭在英國領事館自焚者的身份披露時,許多人都落下淚來。誰都沒想到會是一個年邁的婆婆一手撐着枴杖一手電油慢慢走到英國領事館門口,Cathy說:「想都沒有想過原來自焚者只是一個經常到示威現場聲援的老人家,但就正好證明這場抗爭是全民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在留學的這兩年我認識了許多香港或是中國好友,而所有的海外留學生,大概基於同樣漂泊在外的共同點,反而比在亞洲時能夠更為客觀地一起討論各種政治觀點與話題。看完電影以後,我也嘗試的與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聊,但多數是有聽過但沒看過,也有個朋友表示網路發達,真的要找來看,即使對岸再打壓也是找得到的。他透露自己看了一些片段,覺得拍的品質不是好。我追問除了品質以外的感想,他淡淡地說因為香港現在經濟不好,香港人自己沈溺於對過去的緬懷,而中國政府就是那副樣子,能怎麼辦?然後他告訴我他在香港曾因為操著普通話,店員怎麼連搭理都不理他,甚至拍了肩膀也不應,我可以想像這樣的事件在之後的香港只會越來越多。而多數的中國人跟我朋友一樣,都是認為香港人是看不過去中國人富起來,所以忿忿不平。周圍的香港人卻認為自己不是看不過去中國富起來,他們要求的是只是真正的自治,這是當時回歸時的允諾。

我則是對於當權的那一方,如此放任自身國家之內彼此的分歧繼續惡化的態度感到害怕,想到電影裡面不斷抵制則中共政府在國內製造仇恨,混亂的局面才是他們所期望的,而現實中我們都已經看見香港社會的分歧,正在日益的增加,就如同第一部短片《浮瓜》所描述,當權者是最能夠從紛亂中獲利的一方。Cathy自己也坦承雖然在國外結交許多中國大陸的好友,也知道要對事不對人,但往往還是無法將他們與中共政府做完整的切割。在香港金像獎的訪問中,爾冬陞說了一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名言──「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而這部電影從裡到外都傳遞了一種恐懼感,電影裡面有怕失去自我與在地文化的恐懼、對於當權著暴政的無力以及畏懼,電影外從放映被停播的風波到找不到頒獎人的局面,都諷刺地呈現出了對於背後那股力量的恐懼,還有隨之帶來的各種影響。電影裡面所呈現出的吶喊,不知道當權者何時懂得真正的傾聽。

雖然這部電影的創作主旨是對香港十年後做的想像與預言,但在觀影期間我卻忍不住去一直去將裡面的情節與台灣做出各種連結,甚至開始去思考自己對於台灣二十年後的想像。當時發生香港雨傘學運,便有人認為是太陽花學運所催生的,Cathy告訴我他很欣賞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年輕人相繼站出來改變政治氛圍。對於香港年輕人來說,台灣似乎是一種指標,而中共政府也在監看著,台灣的每一步都是牽動者兩岸三地的神經。

而身為台灣人,對於《方言》也特別有感觸,《方言》中預言十年後,普通話將強行在社會各個層面中取代粵語,都令人想起國民政府初來台時,強力實行打壓地方方言的國語政策。兩者皆將語言有優劣地位之分的做法,讓在地文化點點滴滴的消失。另外,電影也點出了另一個議題:英國身為殖民母國所該負起的責任,而這部分在中共政府與香港民眾的衝突之中是常常被忽略的。過去歷史上的殖民時代所帶給各國帶給各自殖民地的影響與責任,是不是應該得到更多國際上的重視,都是蠻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透過電影跟Cathy,我看到的是香港年輕一代對於現況的不滿以及擔憂,他們怕再不改變,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身處在台灣的人,不也是有著十分相像的擔心。從前到現在,一直有許多恐懼製造者針對兩岸問題伺機而動,我只深怕那些擔憂總會在哪一天轉變成巨大的恐懼襲來,如同電影裡面一段對白所描述的:「十幾年學得最多是陰謀論;失去最多,是信任。」

十年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個對香港社會十年後的預言,它更希望的是喚醒大眾對社會的關心。電影最後打上「改變未來,為時未晚」,不只是向香港的民眾的呼喊,也能套用在任何想為自身社會作出改變的人們身上。即使我們都知道這將會是艱深難解的課題,但絕對不能保持冷漠,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地去思考,對於自己以及後代希望有怎樣的未來,因為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創造點燃希望的機會。


想要改變下一個十年,為時未晚。

2 則留言:

  1. 《國民政府初來台時,強力實行打壓地方方言的國語政策》這樣講好像有點間接的接受了國語相對方言的壓制性,畢竟根本不該有方言這種說法,在外來政權來之前所謂的方言都是原生語言,就像現在常說閩南語沒字怎麼寫~可塑根本不是沒字是整個語言被國民黨政府支離破碎了啊~好久好久以前現在說的台語可也是有官方文字的~
    偶的觀察喇~

    回覆刪除
  2. 也是,被你點出來了,是說到底教育可以把偶們洗腦得多深,然後你最後在那邊地質學家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