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EDC (ELECTRIC DAISY CARNIVAL) 初體驗 Las vagas

終於在今年參與人生第一場EDC了!

EDC 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大型電音嘉年華,今年剛好是20週年,因此下定決心跟一群熱愛EDM (Electric Dance Music )的朋友一起參加人生第一次的電音嘉年華。原本就目標參與美國的大型音樂節,但許多明星會去參加的Coachella 沒有跟到,再加上還沒心理準備睡帳棚,就決定跟可以住Vegas的EDC團去Rave一下。



美國大型音樂節票通常都所費不貲:EDC三日通行證 300多美金,不能選購單日,Coachella 則是連辦兩個週末,可以選week1, week 2 有賣單日票好像也是300多美金。更怕的是都是半年前就開放購票,通常很快就搶購一空sold out...所以咬著牙就訂了一般三日票(VIP package還早就sold out,到底有多瘋狂!)

除了要搶票,還要搶shuttle的票,Shuttle就是從vegas主街到達會場(會場在外郊的一個舉辦賽車的stadium)真的是什麼票都又貴又要搶...

住宿的話,Vegas的飯店很多,但遇到特殊活動還是要早點訂。我們訂的是Mirage的suite,預計十一個人擠兩間,想說反正參加EDC就是注定不用睡了。看了一下這次的Lineup 超豪華,當紅的Alesso, Chainsmokers, Zedd, Alison Wonderland...通通都在名單上,我個人都是聽比較主流的比較膚淺所以這樣就滿足了哈哈

半年前訂的票,就這樣一直等一直等,途中很緊張還一直去check到底有沒有寄丟,因為美國的郵政系統太讓人擔憂。終於在六月初快要出發前收到主辦單位的票了!很用心地給了一個美麗的盒子,第一次看到這個真的很興奮,盒子裡面有各種指南, 貼紙, 還有最重要的"票",是一個手環,這手環就是讓你戴在手上的三日通行證(完全省去喝太醉票弄丟或是不見得困擾),由於我最後一天要把票賣掉,所以朋友便教導我不要讓手環繫得太緊,比較好拿出來(門口真的都會有在等黃牛票的)

很浮誇的ticket package 還有寫了EDC的故事...

這次去Vegas來回都是搭巴士,大約25元左右,雖然很累也不是很舒適,但算是經濟實惠。週五早上五點起床去搭巴士,結果本來要在車上睡的我,卻一直這周遭吵醒,還有個白人男子突然開始彈吉他...shuttle雖然便宜且好訂,但為了儲備體力,大家可以提早開車來或是提早訂飛機(機票也超快就沒的)。

終於到飯店以後,整理一下梳妝打扮後就準備出發,下午四五點就可以準備排隊做Shuttle到會場了。EDC的dresscode就是Rave 裝扮,大家可以估狗EDC what to wear 就可以知道了,Rave專指電音派對,如果之後要去Rave(銳舞)派對千萬別穿一般夜店裝扮,那就完完全全穿錯了!

Rave銳舞是來源是年輕人的地下派對,自己搬音響還有DJ台就開始派對跳舞。因此,Rave是球鞋and帆布鞋為主,千萬不要穿高跟鞋,跟夜店不一樣。標準打扮的秘訣就是螢光螢光再螢光,以及鮮豔在鮮豔,還有一堆花花花。女生就是蓬蓬的Tutu裙子還有像長毛泡泡襪的一種襪套,也可以帶上有鮮豔顏色的假髮。

因為在Vegas是沙漠,男生可以半裸,當然女生也可以。聽說Nike也有出底部裝了小燈會閃爍的球鞋(還有USB孔充電)

後來在EDC上面看到一個穿這種襪套的女生隨著音樂shuffle(中文好像叫鬼步)就覺得好好看喔,原來是要這樣搭配的。總之各種花花綠綠,大部分都是DIY製作喔,除了標準打扮,還有很多角色扮演的,多是動漫的角色,最奇妙的是常看到神奇寶貝,後來我朋友跟我說,動漫很多主題曲都是EDM所以喜歡動漫EDM的很多也會來參加,他們的文化是有共通性的(大家一定覺得清涼女子跟宅男竟然可以撞場所lol)。

EDC很大的重點就是穿著打扮,每個人都是花盡心思的打扮自己,還有許多跟朋友三五成群的都會舉牌子,像是什麼Make America Gay again 拿著彩虹旗之類的同志團體(川普哭哭)很多人都會有團體dresscode互相搭配,非常有趣。


除了穿著打扮,Rave還有個文化,叫做PLUR,這要追朔到Rave的精神主張:

(來自WIKI) 
銳舞的精神主張:PLUR。所謂PLUR是以下幾個字的大楷簡寫:Peace(和平)、Love(愛)、Unity(團結)和Respect(尊重),其精神和60年代的嬉皮士相類。銳舞派對的原意是追尋一個友愛,沒有歧視爭鬥的世界。很可惜不論是巫教祭典、嬉皮士還是銳舞派對,迷幻藥物都佔著一席之地。

在EDC每特人手上都套著一大堆串珠珠手環,這種手環叫Kandi or beads,多是自己製作(就是小時候的串珠珠)也能用買的(Etsy上很多),可以隨意串字或是設計造型,小時候玩的串珠珠被發揮到另一種層次也是很妙。



我沒有準備卻也收到兩條,上面就是Peace, wonderland之類的字眼。通常參加EDC的人都會帶著一大堆去那邊跟人交換,類似一種Share love的概念。而交換也是有自己的方式,類似一種儀式,就是兩邊先比Peace然後合起來比愛心,最後握著對方,把手鍊傳過去(直接看下面影片)


最後許多人都會帶上的就是Camelbak,就是像小背包的水袋,直接連著一根吸管,讓你邊跳舞邊補充水分,省去拿著寶特瓶的困擾!會場內有很多加水站,我覺得用Camelbak不只是方便還很環保。Vegas沙漠真的一下就口乾舌燥,水真的很重要。




除了這些也會有人帶圍巾圍在脖子上,甚至遮住口鼻,除了耍酷之外,還可以擋風沙,因為從shuttle下車以後會走一小段沙漠之路到會場(不過也只有那段有點風沙)



除了camelbak另一個配備也可以考慮的就是walkie talkie 因為在萬人會場內,手機等於是沒有用,我們這次沒有準備對講機,第一晚就在到處找人跟等人的雜事處理中度過,超級掃興!最後大家決定約一個定點跟時間集合,然後就各自去舞台玩了。

記得剛抵達會場的時候真的被震撼到,主班單位把會場真的變成一個wonderland,有各種形狀的舞台還有遊樂設施,五光十色,非常炫麗,真的就是一座迷幻樂園,晚上施放的煙火也是不惜成本,超美麗!回去看網路的空拍圖也超美。美國真的是EDM的歷史悠久,有許多鐵粉,如果你想要在EDC來個電音婚禮,其實並不稀有,可以跟主辦單位申請,網路也可以看到許多在EDC結婚的照片。





可能有些人對EDC有不好的印象,因為穿著清涼+嗑藥,的確不可否認其中的負面因子,加上嗑藥也是Rave文化之一,就算主辦單位嚴防,也還是會有人吃諸如molly的藥,地上也隨時都有已經倒下的人。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你是可以選擇要怎麼享受這個Festival的,雖然到凌晨三點,身體已經累癱,我就是喝了兩罐redbull,照樣還是可以很high。大概近幾年DJ在主流音樂圈非常熱門,近年來亞洲EDM越來越普及,除了本來就很愛EDM的日本之外,中國竟然開了個以EDM為主的音樂節目“蓋世音雄”以後亞洲應該也會更多DJ feat 歌手的歌曲在排行榜上吧。



而至於連續三天的Carnival活動到底有多累,看一下第一天從飯店到會場的Shuttle上大家的差別就知道了,第一天在車上跟著大唱大叫,第二天全變成補眠的疲態lol


如果說這樣跟著音樂搖頭晃腦的活動跟夜店相比,我還真的比較喜歡EDC的氛圍。在EDC可以看到人們對音樂真正的膜拜還有沈浸,你會看到許多人不顧周圍,盡情地舞動跟shuffle,沒有人會去管他們,沒有夜店常見的裝模作樣與故作姿態,少了亂摸與搭訕,更沒有人會對誰的穿著指指點點,大家只是享受跟狂歡。

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之一,隨著音樂擺動是一件不需要被教育的事情,是存在在每個人基因裡面的。我喜歡看見EDC裡面那種純粹,真正享受音樂的純粹,盡情地跟著節奏舞動的那種慾望,在EDC可以徹底釋放。如果有機會,就算沒有在聽EDM,我還是很推薦大家來一次EDC體會EAT, SLEEP, RAVE and REAPEAT的三天三夜狂歡節。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十年》改變未來,為時未晚

在好萊塢稱霸的美國求學,能夠看到新上映亞洲電影的機會不多,今年特別參與了洛杉磯太平洋電影的志工,得以觀賞影展中的香港電影十年。之前曾在洛杉磯看過華人電影,然而在電影放映之前,除了一些說英語的亞裔以及白人面孔,這是第一次我在觀賞華語片時,周圍坐滿講著廣東話而非普通話的觀眾。

想起之前曾在社群媒體上一些活躍的香港社運人士轉貼電影資訊,大概可以猜到這部電影的爭議性多高。本來還擔心這種明顯以在地文化以及語言為主的電影,對於不是非常了解的外人而言,會有些不好懂,沒想到看完以後,卻讓我深有感觸,直到結束時,臉上還掛著兩行淚。我不只是看到香港人對於香港未來十年的想像,我彷彿也看到了在台灣人身上出現相似的掙扎與困境。

這部去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是由五個年輕導演各自拍攝的《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及《本地蛋》等五個短片集合而成的。從剛上映時就爭議十足,當第一部《浮瓜》結束播映以後,我便了解為什麼會出現在金像獎典禮上沒有藝人願擔任頒獎人,讓主席爾冬陞自己頒的場面。故且不論影像美學,這部電影太赤裸了,對於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有太多直接的控訴和質問。

現場有許多來穿著洛杉磯香港論壇(Hong Kong Forum)的觀眾,感覺他們的政治立場較為鮮明,我幸運的拉住了其中一位在南加大(USC)唸書的香港留學生Cathy,向她詢問了許多關於電影的感想,她對於電影最有感觸的是《本地蛋》以及《自焚者》兩部短片。前者展現出高壓統治的政治氛圍如何深入到一般百姓生活,單單經營一間雜貨店或書店,都不能避免被政權所監控。此段更是與近期銅鑼灣書店的新聞互相呼應。《自焚者》中,更直接延續了雨傘學運所戴起的學運風潮,片中不只是呈現了年輕人對於民主運動的努力也多了對於老一輩(歷經六四者)的描述,當片中開頭在英國領事館自焚者的身份披露時,許多人都落下淚來。誰都沒想到會是一個年邁的婆婆一手撐着枴杖一手電油慢慢走到英國領事館門口,Cathy說:「想都沒有想過原來自焚者只是一個經常到示威現場聲援的老人家,但就正好證明這場抗爭是全民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在留學的這兩年我認識了許多香港或是中國好友,而所有的海外留學生,大概基於同樣漂泊在外的共同點,反而比在亞洲時能夠更為客觀地一起討論各種政治觀點與話題。看完電影以後,我也嘗試的與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聊,但多數是有聽過但沒看過,也有個朋友表示網路發達,真的要找來看,即使對岸再打壓也是找得到的。他透露自己看了一些片段,覺得拍的品質不是好。我追問除了品質以外的感想,他淡淡地說因為香港現在經濟不好,香港人自己沈溺於對過去的緬懷,而中國政府就是那副樣子,能怎麼辦?然後他告訴我他在香港曾因為操著普通話,店員怎麼連搭理都不理他,甚至拍了肩膀也不應,我可以想像這樣的事件在之後的香港只會越來越多。而多數的中國人跟我朋友一樣,都是認為香港人是看不過去中國人富起來,所以忿忿不平。周圍的香港人卻認為自己不是看不過去中國富起來,他們要求的是只是真正的自治,這是當時回歸時的允諾。

我則是對於當權的那一方,如此放任自身國家之內彼此的分歧繼續惡化的態度感到害怕,想到電影裡面不斷抵制則中共政府在國內製造仇恨,混亂的局面才是他們所期望的,而現實中我們都已經看見香港社會的分歧,正在日益的增加,就如同第一部短片《浮瓜》所描述,當權者是最能夠從紛亂中獲利的一方。Cathy自己也坦承雖然在國外結交許多中國大陸的好友,也知道要對事不對人,但往往還是無法將他們與中共政府做完整的切割。在香港金像獎的訪問中,爾冬陞說了一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名言──「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而這部電影從裡到外都傳遞了一種恐懼感,電影裡面有怕失去自我與在地文化的恐懼、對於當權著暴政的無力以及畏懼,電影外從放映被停播的風波到找不到頒獎人的局面,都諷刺地呈現出了對於背後那股力量的恐懼,還有隨之帶來的各種影響。電影裡面所呈現出的吶喊,不知道當權者何時懂得真正的傾聽。

雖然這部電影的創作主旨是對香港十年後做的想像與預言,但在觀影期間我卻忍不住去一直去將裡面的情節與台灣做出各種連結,甚至開始去思考自己對於台灣二十年後的想像。當時發生香港雨傘學運,便有人認為是太陽花學運所催生的,Cathy告訴我他很欣賞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年輕人相繼站出來改變政治氛圍。對於香港年輕人來說,台灣似乎是一種指標,而中共政府也在監看著,台灣的每一步都是牽動者兩岸三地的神經。

而身為台灣人,對於《方言》也特別有感觸,《方言》中預言十年後,普通話將強行在社會各個層面中取代粵語,都令人想起國民政府初來台時,強力實行打壓地方方言的國語政策。兩者皆將語言有優劣地位之分的做法,讓在地文化點點滴滴的消失。另外,電影也點出了另一個議題:英國身為殖民母國所該負起的責任,而這部分在中共政府與香港民眾的衝突之中是常常被忽略的。過去歷史上的殖民時代所帶給各國帶給各自殖民地的影響與責任,是不是應該得到更多國際上的重視,都是蠻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透過電影跟Cathy,我看到的是香港年輕一代對於現況的不滿以及擔憂,他們怕再不改變,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身處在台灣的人,不也是有著十分相像的擔心。從前到現在,一直有許多恐懼製造者針對兩岸問題伺機而動,我只深怕那些擔憂總會在哪一天轉變成巨大的恐懼襲來,如同電影裡面一段對白所描述的:「十幾年學得最多是陰謀論;失去最多,是信任。」

十年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個對香港社會十年後的預言,它更希望的是喚醒大眾對社會的關心。電影最後打上「改變未來,為時未晚」,不只是向香港的民眾的呼喊,也能套用在任何想為自身社會作出改變的人們身上。即使我們都知道這將會是艱深難解的課題,但絕對不能保持冷漠,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地去思考,對於自己以及後代希望有怎樣的未來,因為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創造點燃希望的機會。


想要改變下一個十年,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