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Final in the U.S (Some thoughts about this semester)

期末報告的期間來寫一下好久沒寫的心得網誌。
總之是買了二手車了,但整個就破產了嗚嗚嗚嗚又欠爸媽更多債了,
有機會真想找個打工著轉個外快,來美國以後一直很懶散,
課業說實在作業是多了點,但其實修的課老師都人很好,
一直被表姐質疑怎麼唸得好像很輕鬆-..-

我就只是比較不太會散播負面情緒再加上有一群蠻會到處玩放鬆心情的同學,
但以前就一直跟大家說誰會po一堆書的照片或是一天到晚在facebook上抱怨呢?


回想起來這學期的課一個叫Global marketing 恩老師人很好以交大的同學來說大概就是有一點點慧匪傾向,義大利中年氣質教授,但他每次都準備很多例子跟材料給大家看(所以還是超越會匪了只是語調野也催眠),上課跟評分方式很簡單,聽課,期中期末回家交report,上台報告。給分目前為止都還蠻好。(正在寫期末希望最後也始終如一)這堂課的好處大概就是趁機學了很多行銷相關的英文單字。

另一堂偏marketing課叫Integrated Media Communications strategy我後來想想交大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課程啊叫整合行銷傳播之類但我沒修因為老師風評好像有點可怕,分組幫不同brand做廣告,最後期末老師會找人來評哪一組第一名。這堂課是最麻煩的,從consumer research到analysis到creative strategy,這堂課老師要求又蠻多的,雖然最多作業,但很幸運我的組員都超ambitious我完全覺得自己算蠻沒用的,不過遇到積極的組員很好,不然這麼多作業我覺得若是組員像其他聽到的那樣(有聽過跟校隊橄欖球員一組結果對方一直沒在狀況內畢竟usc橄欖球對很有名一直在比賽,或是很多忙自己事業常消失的人)一定會很慘,雖然我還是很愛跟別人抱怨說我的組員怎麼這麼積極,但心底還是開心的拉(就是幫美國潛艇堡Quiznos做行銷)自從做完我覺得我這輩子應該不太會主動去吃潛艇堡了.....(完全徹底厭倦漢堡類產品)

對了,這堂課學到超多好用的工具,就是一些網路網站如何做動畫作簡報,每個東西幾戶都有網站可以做耶,最棒的就是以前上課林照真一直想推廣的infographic 我忘了中文是什麼,以前不會用illustrator的人通常會剛開始就抗拒,但其實網路有很方便的東西可以做出簡易的graphic,就算不是專業畫畫的人也能做出讓presentation更美的東西。在這邊完全就是強調外觀耶(美國人非常注重外表和新科技XDDD) presentation可以有一百種方式,完全在這感受到科技的可怕。

我覺得以前交大的老師其實有很多都有心要告訴學生一些新的觀點或事物,但我有一種常常就是被告知了而已的感覺,當然多人會說難道要老師一點點告訴你怎麼做嗎?學生應該自己主動學習吧,但這裏的老師在溝通這一塊通常都是what why how 包括在整個溝通裡,就像是infographic這種比較新的概念,雖然當初專業人士來講要訣,但若沒有學adobe的人就立刻被拒於門外,也沒有其他管道,這的話老師一開始就會給大家一個list都是網路的工具tool box,接下來一一發掘功能就是自己本身了,不過仔細想想那些網站大概也沒有中文吧,所以我也還是要客觀一點。

最後一堂課是我人生的意外,我承認當初是因為想把課集中在一二三,所以選了這堂而沒有選電影學院的課,一堂叫做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changes的課。這課應該在交大沒有,因為很偏商業,老師也是跟USC商學院共用。這堂課跟我腦中的media沒有什麼相關也不是行銷課,而是講公司內部溝通管理,比較偏近Consulting的課,一開始一直很抗拒,覺得很無聊,但上課接觸到很多案例,慢慢了解為什麼consultant的薪水很高,工作其實蠻困難的,一個公司內部面臨改變的時候,往往溝通管理會出很多問題,這些都是很寫實的東西,但我覺得美國公司真的都是蠻會懂得順應潮流(一方面也蠻狠的)做改變的。

就連最近選舉都讓我覺得這堂課學的東西在腦中浮現,很多人遇到改變第一個反應都是先抗拒(So true)不過這次選完真的有種台灣在慢慢改變的感覺,雖然慢但總是一個過程,改變是會一直循環的,當一個改變變成常態,他會在面對另一個改變。這堂課讀了很多我暱稱為“職場守則”的東西,跟LSE的學術思想理論totally different的東西,卻也讓我接觸到很多很現實的案例,不經開始有點害怕上班(Again)

記得這堂課說很多人是屬於conflict avoiding類型的人,但這類的人常常會有把問題隱藏或拖延的狀況,在business中算是不太ok 仔細想想我整個就很有這樣的感覺,尤其人際關係上,但我覺得整個華人社會都有一點(俗話都說不要撕破臉)面對任何問題常常都有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就選擇避開,結果往往都只是把問題藏再更深處,其實只是讓問題慢慢擴張,歐美人雖然不是說比較高級還是怎樣,但美國人什麼的真的比較straghtforward 或許做人不一定好,但感覺在business上 就是要直接乾脆,不過我覺得在政治上也是,台灣人有一派人感覺遇到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就是避開討論或是乾崔把耳朵關起來,結果就是活在平行世界。我真的覺得衝突未必不好,以前在LSE學過Mouffe的爭議式民主,他認為政治總是激情的,所以人很難理性溝通,雖然他的本意是要推翻哈伯瑪斯,但兩著的共同點就是要溝通,無法進行理性溝通就算是吵也要說出來,但你也要懂得聽進去別人的話語,才會有不同的思想產生。

So 那些因為怕惹惱中國政府或怕跟中國人起爭執,就絕口不談政治或避開,實在不是好辦法。最近跟一兩個同組中國組員開始聊政治,我突然有種自己的identity越來越明確的感覺,溝通果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別稱什麼大陸了,就叫他們中國人吧,而我呢我是台灣人,這就是我現在的ideology。


沒有意外的話會是當學生的日子真的在倒數....我人生從來不做長期規劃的,但現在似乎也有慢慢的隱憂.....畢業了得趕快開始還債啊....


Band Wagoner

Someone who shamelessly cheers for a particular team not because he likes them or follows them faithfully, but only because that particular team is the "popular" choice or has been or is the top team in their specific sport recently. When that team which bandwagoners follow falls from grace, they gleefully jump on the next teams bandwagon and cheer for that team.